理学部“数学与肿瘤学交叉”学术论坛(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4-07-01浏览次数:10

会议时间:202474上午8:00-12:00

会议地点:数学科学学院A413

会议日程:

日程

时间

题目

报告人

报到

8:00-8:30

 

 

报告1

8:30-9:20

靶向细胞核的智能化纳米胶束

潘杰

报告2

9:20-10:10

光疗调控睡眠剥夺小鼠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研究

陈洪丽

休息

10:10-10:20

报告3

10:20-11:10

基于定量癌症免疫循环模型的

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分析研究

李城杭

报告4

11:10-12:00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光动力协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刘派

会议联系人:雷锦志:13651075823jzlei@tiangong.edu.cn    

        

 

报告人1:潘杰

报告题目:靶向细胞核的智能化纳米胶束

报告摘要靶向细胞核的药物递送系统是当前抗癌药物领域关注的焦点。但是靶向细胞核的药物递送系统进入细胞核与其体内血液中长循环往往不可兼得,导致了体内药物传递效率不高,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而增加其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多肽技术、细胞核靶向与肿瘤微环境响应多领域交叉结合,设计了靶向细胞核并尺寸和电荷变化的智能化新型纳米胶束,并利用其进行癌症化疗。该纳米胶束具有体内血液中长循环、肿瘤组织中高富集和强渗透、肿瘤细胞高内吞和溶酶体逃逸及靶向细胞核多种功能,突破了药物从注射到最后药物发挥作用点过程中所遇到诸多生物屏障,提高药物的体内传递效率。

报告人简介:潘杰,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药物递送、药物缓控释、纳米医学的研究。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ICHE JournalBioactive MaterialsBiomaterialsChemical CommunicationsNanomedicineNano Research等发表SCI论文45篇,引用超过2171次,H指数18,影响因子10以上文章13篇,授权专利3项,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应急管理项目,主持完成1项企业横向课题。

 

报告人2陈洪丽

报告题目:光疗调控睡眠剥夺小鼠神经元损伤的机制研究

报告摘要睡眠障碍是机体睡眠质量或睡眠时长受到明显扰乱的情况,严重影响大脑健康,进而引发精神疾病、代谢紊乱等多种疾病,最终损害认知功能。光疗以非侵入性、副作用小等优点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方案。然而,光疗对于调节睡眠障碍导致认知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构建睡眠剥夺小鼠模型,围绕光疗对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线粒体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和焦亡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拓展光疗在睡眠障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首先,使用旋转圆筒法构建睡眠剥夺小鼠模型,行为学结果表明光疗能够改善睡眠剥夺小鼠的认知能力。然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和血清中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焦亡情况,结果显示光疗通过提高睡眠剥夺小鼠海马和血清抗氧化能力、恢复线粒体功能、提高抗凋亡和抗焦亡蛋白的表达等角度缓解睡眠剥夺导致的小鼠脑区神经损伤,最终改善认知功能。综上所述,光疗可以通过修复睡眠剥夺小鼠线粒体氧化损伤、抑制由细胞凋亡和焦亡导致的神经元损伤的发生,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其机制与提高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

报告人简介:陈洪丽,女,35岁,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天津市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天津市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研究方向为光生物效应、光动力疗法和可穿戴光学诊疗设备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科技局项目2项、天津市教委项目1项,河北省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3项,专利成果转化3项,制作样机6台。

 

报告人3李城杭

报告题目:基于定量癌症免疫循环模型的晚期癌症患者预后分析研究

报告摘要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往往展现出快速的肿瘤复发和显著的治疗差异,如何预测治疗效果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为了全面分析癌症患者间的治疗差异并揭示肿瘤耐药复发的临床表现,我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肿瘤学模型,即定量癌症免疫循环模型。该模型采用微分方程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描述了癌症免疫相互博弈的复杂机制,探究了肿瘤微环境介导肿瘤生长的动力学规律。此外,基于多源临床数据的整合,我们引入了治疗反应指数和死亡概率函数以将模型预测的临床结果转化为相关的疗效评价指标。利用虚拟患者技术,进一步推断出肿瘤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采用二元分类模型分析了不同指标下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预后。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能够捕捉患者个体间治疗差异和分析生存预后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搭建起从多源临床数据到虚拟患者生成再到分析生存预后的桥梁,拓展了肿瘤免疫学模型的研究方法。

报告人简介:李城杭,江南网页版-江南(中国)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雷锦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肿瘤学,研究内容包括肿瘤免疫系统调控机制的数学建模、定量研究和数值模拟,肿瘤联合治疗的多尺度建模,癌症耐药复发的数学模型、生物标志物提取、预后推断和生存分析。

 

报告人4刘派

报告题目: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光动力协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指利用无毒光敏剂进入靶点,使用光源作为激发,产生活性氧,造成肿瘤细胞氧化损伤的过程。本文介绍了几种基于A-D-A/A-D-A’骨架的聚集诱导发光光敏剂,A-D-A/A-D-A’骨架通过两端引入共平面性高、吸电子能力强的电子受体,可大大提高光敏剂的吸光系数,从最初的能量吸收上使其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考虑到PDT受到光穿透深度的局限,本文引入声动力治疗(Sonodynamic therapy, SDT)方法。超声具有穿透能力更强(数厘米)、细胞膜通透性高等优势,可有效克服PDT中光穿透深度浅的难题,从而实现一种敏化剂实现光声联合响应的协同治疗策略(Photo-sonodynamic therapyPSDT)。将这几种分子应用于实体肿瘤治疗中,通过ROS的产生可以激活促进树突细胞成熟,激活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过程,在小鼠体内表现出对转移肿瘤的良好杀伤能力

报告人简介:刘派,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在肿瘤治疗中的构效关系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在AngewSmallBiomaterial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3


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加!


(撰稿:张倩影  审核:张国)

 


理学部

生医学部

数学科学学院

应用数学中心

20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