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摘编)

发布时间:2019-01-21浏览次数:7189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加与减,“一盘棋”布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定调了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随后,一趟趟调研、一次次论证,协同发展的战略不断深化。北京新的“两翼”——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想,激荡了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快与慢,“一张图”谋划

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这个城市的规划,一次次摆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桌。他也一再谆谆告诫:“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2018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4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生态保护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京津冀要走在全国前列。”他考虑十分周密,语气格外坚定:“决不能搞短命工程、短命建筑;严防过剩产能死灰复燃;符合新城规划的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可以先建……” 

舍与得,“一体化”发展

对于京津冀三省市来说,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重构历程。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机制体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他具体举例来说,“京津冀地区机场、港口群如何发挥协同作用?要拿出方案。”“要赋予雄安新区发展自主权,只要有利于雄安创新发展的要全力给予支持。”“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互补互动,使发展要素更顺畅有序地聚集、优化。”  

进与退,“一家人”合作

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京津冀三位邻居,原本就是“一家人”。

他们的名字叫创业者。

“你们是第一批来雄安创业的企业家吧?”在新区政务中心,听到总书记询问,进驻新区的企业家们争相讲述在雄安的创业梦想。

他们的名字叫搬迁者。

3万人的浩荡搬迁,在1月11日挂牌时才为公众所知晓。从北京市委和市政府机关的原址到新址,来回车程一两个小时,搬迁者静悄悄地在夜晚往返奔波。在北京市委办公楼主楼大厅,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这个细节,“我听说后很感动”。

他们的名字叫服务者。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有一块志愿者服务“老字号”招牌。30年前,13位热心服务邻里的老人,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社区志愿服务。一代代薪火相传,志愿服务呈燎原之势在全国推广开来。在社区,习近平来到一群志愿者中间。

他们的名字叫建设者。

一场视频连线后,上万名京雄城际铁路的建设者,劲头更足了。

他们的名字叫爱国者。

百年南开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节。在南开大学校史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放慢了脚步,他驻足在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前,端详着、思考着。

“国旗三易”的悲愤一幕,孕育了南开。师生奔赴沙场,烽火淬砺了南开。抗战爆发,日军轰炸南开,叫嚣着:“就是要炸掉天津的抗日基地,去其史、灭其魂。”

“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诵,细细揣摩:“说得好!”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树什么人?这很重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他询问身旁的教师,思想政治课怎么上?学生们感兴趣吗?“要讲得鲜活一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勉励学生:“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你们心中总要怀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你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贡献。”

冬日的南开校园,石先楼前,新开湖畔。听闻总书记来了,“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嘹亮呼喊如波涛涌动。歌声雄壮、掌声雷动,许多师生热泪盈眶。

考察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念念不忘在南开的一幕幕。

“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有牺牲多壮志,才有今天的成绩。今年我们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庆祝,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宗旨,担好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开大学张伯苓老校长有‘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既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就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国之强在于人。创业者、搬迁者、服务者、建设者、爱国者……在他们的足音里能听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脉动,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京津冀大地的未来、看到中华民族的未来。